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原文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翻译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

周文王、周武王施政的方式,都记载在典籍上。如果你去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脉络,就是人才。如果得到了对的人,那么政事就能很好地运转,如果对的人不在了,政事也就无法推动和施行了。

以人立政,就像在地上种树一样。只不过相比于树木,政事更像芦苇,比树木生长要快得多。相比于树木生长受土地的影响的成都,政事施行受人的影响要大得多。

所以,要想治理好政事,关键在于找到对的人。而想找到的对的人,则要根据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来判断;而一个人想要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则需遵循一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遵循「仁」的理念。

什么是「仁」?仁就是人最根本的情感,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关系的远近来对待人。什么是「义」?义就是做对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有能力的人。

规范血缘亲族的远近,判别个人能力的等级,这就是「礼」的本源。

出处

《中庸》,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不详,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解读

人是一切的土壤,亦是一切的原点。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施行怎样的政策,其实并不取决于上层能制定怎样的政策,而是取决于下层能够承接怎样的政策;同样的,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体验,也并不取决于高层想要提供怎样的服务,而是取决于一线能够提供怎样的服务。

所以,我们能看得到,就长期而言,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家族,真正让它们发展壮大的,既不是资源,也不是制度,而是实实在在的人。

在平日里,我们非常喜欢讲一些飘在空中的大词,例如「使命」、「责任」、「战略」、「理念」,可是我们需要看得到,这些词语都是长在树梢顶端的果实。

虽然它们足够光鲜亮丽、鲜美可口,但比它们更重要、更根本的是,那些挂果的树枝、粗大的树干、深埋地下的树根,以及它所扎根的这一片土地。

有肥沃的土地,自然就会长出壮硕的枝干,长出饱满的果实。

无论是取殷商而代之的周武王,还是为一统天下奠定基础的秦孝公、终结战国的秦始皇,都非常积极地吸纳人才,就在这些人才里面,就有我们都听说过的姜尚、商鞅、韩非。

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这些国家的辉煌。

总结

人是土壤。

拓展阅读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