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翻译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个最核心的道理,来贯通所有的知识。」

出处

《论语》卫灵公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解读

单纯的积累,并不一定有价值,就像再多的树叶堆在一起,也不会拼凑出一棵大树;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不断向往延伸,就如同一颗种子长成大树,才能够稳定,才能够长存。

我相信,孔子所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仁」。

很有意思的是,「仁」这个字本身有感觉的意思,例如「麻木不仁」;也有核心的意思,例如「果仁」。这似乎是一种暗示,如果把人比作水果,那么这个水果的果核,就是我们的感受与情感。

简单来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理之心。孔子重视人心中的真实情感,并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进行延伸和节制,并形式化为相应的「礼」。

孔子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人的真感情」这个坚实的起点出发,构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核心,并逐渐衍生出了理想主义的「君子人格」、「孝悌之家」与「有道之国」。

也许,相比于弄清楚「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以贯之」这个原则。

没有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再多的动作,也没办法形成合力;再多的法则,也只能是束缚自己的锁链;再多的知识,也许只是积攒的一堆垃圾。

总结

核心。

拓展阅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论语》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诗经》国风·伐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 ...

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是有着一定用途的器具。」 出处 《论语》为政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