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翻译

一个君子,会安住在自己的位子上,活出自己应有的样子,而不是总想着其他的位子,羡慕着其他人的生活。

我们活在种种不同的境况之中,有人尊贵富有,有人低贱贫穷,有人落后无知,有人困苦艰难,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况,我们的行为都要与之相符合。

一个君子,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中,都能安于其位,做对的事。

处于上位,不欺负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恳求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念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明白自己的位份,自然而然,接纳并直面自己的命运;小人则不明白自己的位份,铤而走险,不顾良心、规则、规律,妄图获得自己无法获得的东西。

孔子说:「射箭有像君子的地方,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出处

《中庸》,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不详,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在追求秩序。儒家思想的源头,即是孔子想要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让整个社会恢复到上古周王朝的秩序里去。

无论是内心的秩序「完美的君子人格」,还是外在的秩序「严密的礼乐制度」,都是儒家所心心念念的东西。

所以,我们重视内在的道德,看重外在的规则,追求社会的稳定。对于统治者而言,常常就是对外崇尚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对内拿捏法家的权利、制度、规则。

不可否认,秩序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如果秩序走到了极端,就变成了僵化;同样,自由也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如果自由走到了极端,就变成了混乱。

对于个人而言,安住在自己应有的位子上,安安心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当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都像蚂蚁或蜜蜂那样,安静的繁忙,那么想想都有点可怕。

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上,有无数的「应该」限制着我们,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是外在的规则,都在说「你/我/大家应该...」,整个社会如同一潭死水。也许就是这种文化基础,让整个东亚文化圈里的人,都有一种隐隐的压抑感。

这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们应该付出的代价。

对于我们来说,「素其位而行」的安定,「无入而不自得」的心性,「不欺下媚上」的人格,「不怨天尤人」的态度,「反求诸己」的觉悟,不论在什么时代,都自有其价值。

当这条路走到极致,也许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下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总结

随心所欲不逾矩。

拓展阅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说话时考虑到自己真的要这样做,能够做得到么?做事时考虑自己所做的能够说出去么,与自己所说的是一致的么?如果能够做得到这样言行一致,那自己的心里怎么会不踏实呢?

《中庸》

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