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翻译
举行丧礼,与其缺少哀痛,却仪节繁多,不如仪节欠缺,而哀痛有余。
举行祭礼,与其缺少敬意,却礼仪详尽,不如礼仪欠缺,而充满敬意。
出处
《礼记》檀弓上,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
解读
在孔子以前,「礼」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孔子穷究「礼」的本源,为它赋予了更深入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耶稣,同样的,在耶稣之前,「神」意味着严格的律法。耶稣穷究「神」的本源,也为祂赋予了更深入的内涵——救赎与恩典。
人太容易被一件事物的表面所遮蔽,而忽略其内在的本源。特别是当人们自以为聪明,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一层一层地加诸其上,我们就更难透过这重重的迷雾,探究事物的本源。
其实,很多事情,其「本质」非常简单。
例如「礼」,我们总以为礼是过时的繁缛礼节,但它的源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真正情感。在个人层面,「礼」让人们喷涌的情感,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表现;在组织层面,「礼」让人们确认彼此的关系,维系组织的稳定。
例如「神」,我们总以为神是虚无缥缈的偶像,但祂的源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真正渴望。在个人层面,「神」让人们面对危险的世界,能够获得心灵的慰藉;在组织层面,「神」让人们遵从律法,维系组织的秩序。
但是,很多事情,我们容易被其「形式」所迷惑。
例如,我们以为「学习」,就是上学、读书、培训。我们往往把前者等同于后者,因为我们懒得思考到底什么是学习。我相信,学习就是通过改变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卓越的父母,能理解学习的本质,在哪里都能够创造学习的机会;而平庸的父母,只能强加学习的形式,给孩子套上紧箍咒。
通往「本质」的路径是「为什么(Why)?」,通往「形式」的路径是「是什么(What)?」
顺着前面这条路,我们能找到一以贯之的原则;顺着后面这条路,我们只能陷入纷繁无尽的迷雾。
总结
本质。
拓展阅读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质(的情感)超越了形式(的规范),就会粗鲁;形式掩盖了本质,就会虚浮;本质与形式相匹配,才能成为君子。
《论语》雍也篇
君子礼以饰情。
《礼记》曾子问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
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
《礼记》檀弓上篇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