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
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翻译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为什么这么奇怪?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诸侯把他们都灭了,而你并没有替他们报仇;但是智氏被灭之后,你却一定要替他报仇,这是为什么?”
豫让说:“我告诉你吧,范氏、中行氏,在我受冻的时候不给我衣服穿,在我挨饿的时候不给我饭吃,时常让我跟其他上千位门客一起接受相同的衣食,这是像养活众人一样地养活我。凡像对待众人一样地对待我的,我也像众人一样地回报他。但是智氏就不是这样,出门就给我车坐,在家就供给我充足的衣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定对我给予特殊的礼遇,这是像奉养国士那样地奉养我,凡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我的,我也像国士那样地报答他。”
出处
《吕氏春秋》季冬纪·不侵,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中国战国时代政治人物,初为大商人,后来成为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解读
战国时期,有一种现在已经消失的人格,被称之为「士」。
他们把自己的信念、原则、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要重要得多,能够为之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与众不同、桀骜不驯,他们胸怀大志、能力超群。也许他们唯一渴望的,就是被人理解和信任,一旦遇到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就会燃烧自己,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相信,对待一个「士」,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去理解他、信任他,不去阻碍他,让他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燃烧到极致。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这样的人,不可能被敷衍、被欺骗、被套路,我如何对待你,你也就会如何对待我。只有发自内心的理解、信任和接纳,只有彼此一致的价值观与信念,才能吸引这样的人、留住这样的人、运用这样的人。
但遗憾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候,一个好的导师,它也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一句话,往往能点燃一个人内心的信念之光,让他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信念,也许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伯乐,深深潜入自己的内心,寻找它、挖掘它、点燃它。
相信当我们找到它的那一天,生命便忽然有了意义,于是,带着这份意义,踏上征程。
总结
信念。
拓展阅读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天下比自身轻贱,而士却甘愿为他人献身。为他人献身的人是如此地难能可贵,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们,那怎么能与他们情投意合?贤明的君主一定是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
《吕氏春秋》季冬纪·不侵
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的土地就满心欢喜,四境之内全部庆贺,而得到贤士却无动于衷,不知相互庆贺,这是不晓得轻重啊。
《吕氏春秋》季冬纪·不侵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士的为人,坚持真理,不怕祸难,面临大难忘记个人利益,宁愿舍弃生命,履行道义,视死如归。
《吕氏春秋》季冬纪·不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