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翻译
能够被说出的规律,并非是永恒的规律。
能够被叫出的名字,并非是永恒的名字。
没有名字,是世界的开端。
拥有了名字,世界便由此而生成。
所以常常放下思虑,觉察微观的起始萌芽。
常常提起思虑,看到宏观的最终结果。
这两者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实是同一件事。
它们极其深远,是一切的开端。
出处
老子《道德经》,原文以马王堆出土帛书版为准。
解读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永恒变动的整体,并无所谓的分别。
但是我们出于生存的必要,于是产生了概念、思考和语言的工具,帮助我们简化、分析、分别这个世界,于是就有了我们脑海中想象的概念世界。
所以,真实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并非是同一个世界。
放下概念、思考和语言的工具,我就能放下些许的分别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察觉到更多的信息,进而了解世界的变化。
拿起概念、思考和语言的工具,我就能从宏观抽象的角度,去把握这个世界的变化,创造有价值的知识,进而改变这个世界。
无论整体还是分别、无名还是有名、拿起还是放下,其本身其实仍然没有分别,也只是我们自己所取的名字。
总结
无分别。
拓展阅读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后发现玄珠丢了。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喫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结果象罔找回了玄珠。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够找到吗?”
《庄子》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看上去是那么幽暗深渺,听起来又是那么寂然无声。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明的真迹,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窍唱和的共鸣。幽深而又幽深能够从中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从中产生精神。所以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时时驰骋纵放却能总合万物成其归宿,无论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是高还是远。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