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追寻,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开篇即说,用兵有五件事最为紧要,分别是:上下一心、外部环境、地理形势、将士素质、规则法度。他随后说,只要分析比较这五点,就可以知道战争胜负的形势。
而我则相信,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有五件最重要的事,即信念、眼界、战略、策略、方法,决定了他的未来。
方法
方法就是完成某件事的流程,一个好的方法,能够让你更轻松、更有质量的完成一件事。
方法创造价值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笨,其实往往笨就笨在没有好的方法,用尽力气,也做不到想要的结果。而一个人之所以专业,其实就是对于一个领域,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例如画画,我们平常人往往提笔,画的就是一个局部的细节,画着画着就发现比例怎么都不对,丢失了整体的协调。但是一个画家,他懂得一层一层地画,先画整体结构的草稿,再画大体的形态,然后逐步增加细节,最终进行气氛的渲染。
而其中草稿如何描绘、大体的形态如何确定、细节如何添加、气氛如何渲染都又有着自己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则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只有一次次的练习,才能让这些潜在的流程根植于自己身心之中。
所以掌握具体的方法是完成事情、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套好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中,就很难真正做好一件事,也就难以产生大的价值。
好方法的背后是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
曾经我学摄影,其中的后期部分有很多调色技巧,通过调整图片的明暗、对比、高光、阴影、清晰度等等参数,让拍出来的照片更美、更吸引人。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适当提高饱和度,让照片变得更鲜艳。
那么问题来了,人为什么喜欢鲜艳的色彩?
老师说,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无时无刻应对着各种危险,而色彩鲜艳的东西往往与危险联系来一起,例如毒蛇、毒蘑菇等。所以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只要看到鲜艳的色彩,就会刺激神经产生兴奋,从而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所以适度鲜艳的色彩,能让大脑产生兴奋,吸引人的注意力。
什么是好方法?好方法就是顺应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更可靠、更有效率地达成目标。
典型的好方法:清单、笔记、结构
好方法有很多,市面上讲方法的书也极多,但让我受益最多的方法只有3个:
- 清单:清单能让人避免健忘、避免犯错;
- 笔记:笔记可以让人的大脑不用记忆,专心思考;
- 结构:结构可以让人的思考更全面,表达更清晰。
清单:避免犯错的利器
人会犯两种错,一种是因为没有能力,导致犯错,就像让一个从来没进过厨房的人炒菜;另一种则是因为疏忽,导致犯错,就像炒菜忘了放盐。而大多是问题,往往是来自于第二种。
而利用清单,你就可以防范这些大部分,最容易发生的错误,例如往菜里放盐。
- 热油
- 加菜
- 翻炒
- 放盐
- 装盘
清单无处不在,它是最简单的工具,也是最强大的工具。手术台上的医生在用它,检查手术前繁琐的消毒措施是否全部完成,降低手术感染率;飞机控制室里的机长在用它,检查飞机起飞前的运行情况,提升飞行安全性;讲台上的演说家也在用它,提醒自己该讲些什么,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看见,厉害的人的笔记本里,往往是大片大片的清单。
笔记:给大脑减压的工具
笔记就是大脑的U盘,是我们所有记录在纸上、电脑里、手机里的信息。
仔细想一想,还记得开头提到的5件最重要的事么?
你必须承认,大脑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储存器,无法储存大量数据,极其健忘,还经常对已有的记忆添油加醋。更坑爹的是,大脑的记忆非常耗费精力,人脑必须聚精会神才能记住超过7个数字,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忘掉,你可以闭上眼睛试试。
1、4、1、5、9、2、6
所以在思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其实一边维持记忆,一边进行分析,两面开战。而笔记,能够释放掉大脑记忆所占用的精力,专注思考。我看见,优秀的思考者,往往善于使用笔记本、白纸和白板。
结构:思考更全面&表达更清晰
结构是思考和表达的工具,它无处不在,小时候写作文“总-分-总”的模式,是一种结构;工作常用的电子表格,是一种结构;清单和笔记,同样也是一种结构。
为什么需要结构?因为一但信息有了结构,记忆和思考就可以直接针对结构本身,从而跳过了繁杂的信息本身,人才能处理复杂的信息。
有结构的信息,才能较容易地被大脑处理,才是有意义的信息。
思考的结构:树状图
思考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为了解决。从上到下,从全局到细节是分析理解;从下到上,从细节到全局是执行解决。
所以常用的思考结构为立体的树状图结构,由一个点演化为多个分支,每个分支继续演化出更多的分支,最终完成对核心点的分析。
一方面,它能确保你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缺失;另一方面,它又能带你走入每一个最细小的细节,没有错漏。
表达的结构:线性图
表达是为了认同,认同是为了改变。想让他人认同,表达必须清晰可信,想让他人改变,表达必须简单易记。
但表达是线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将信息,有条理地编织在一条线上,这条线可能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最终达到表达有逻辑,最大化信息传达效率。
它能让你组织语言,以最简练、最有效、最准确的方式传达信息。
策略
什么是策略?策略就是基于当下环境,做出的选择。
策略改变命运
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资源总是欠缺的、竞争总是激烈的、环境总是变化的、力量总是不足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能否走到终点?
是选择!优质的选择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将环境的劣势降低到最小,走出一条最轻松的路;糟糕的选择则完全相反,无视自己的优势,也无视环境的劣势,鸡蛋碰石头。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够做出选择,从而成百上千倍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你肯定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马还是一样的马,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就能收获完全不同的结果。
能否有好的策略,做出优质的选择,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命运轨迹的关键。
什么是好策略:发挥优势、规避劣势
动物们都有好策略,例如长颈鹿,它的策略是长出足够长的脖子,去吃谁也吃不到的树叶;又例如刺猬,它的策略是长出长长的刺,谁也吃不到它;又例如狼,它的策略是团体合作打猎;又例如狗,它的策略是依附人类生存。
所有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着自己生存的策略,这些策略是从数亿年弱肉强食的淘汰中,慢慢演化至今。
所有这些好的策略,都有着两个特点,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将自己的劣势降低到最小。
而人类则很幸运,掌握了语言和概念,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能通过分析自身和环境,做出当下最优质的选择,而不必非得有相关的经验。
商业世界里有一套行之有效制定策略的工具——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可以训练自己制定好策略的能力。如果养成长期的习惯,它还能内化于自己的心智之中,让自己在关键时刻,自然而然做出优质选择。
典型的策略:正和博弈、零和博弈、负和博弈
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好的策略都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游戏之中。
正和博弈:美好世界
正和博弈,即博弈双方可能同时受益,就像两个和尚抬水吃。
在正和博弈中,好的策略是双方公平合作、共同收益,因为在正和博弈中,合作才能带来持久的收益,背叛虽然能带来即时的收益,但是失去了未来长久的收益。
所以在正和博弈中,策略的关键点是环境,双方公平合作、共同收益的策略能最大化收益,最小化风险。
市场公平交易、公司内部的分工协同、商业社会的供应链网络就是典型的正和博弈。
零和博弈:残酷竞争
零和博弈,即博弈一方赢的,一定是另一方输的,就像打麻将。
在零和博弈中,好的策略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客观规律、二是未被广泛使用,这个说起来很复杂,如果用打麻将做比方就很简单了。
想象一下牌桌上,你在打牌的过程中,肯定是保留更可能胡的牌,而丢弃掉无用的牌,这叫做策略符合客观规律,另外你还不能跟其他三家胡一样的牌,否则就怼死了胡不了牌,这叫做策略未被广泛使用。
在商业上,符合客观规律就是产品好,未被广泛使用就是差异化;在战争中,符合客观规律就是以正合,未被广泛使用就是以奇胜。
所以在零和博弈中,策略的关键点是自身和环境的平衡,这种博弈也是最常见的博弈,也是策略最为复杂,甚至在动态中持续产生变化,是好策略最能发挥力量的环境。
分蛋糕、股票市场、没有抽水的赌博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负和博弈:丛林法则
负和博弈,即博弈双方是对抗性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像打架。
在负和博弈中,唯一的策略就是丛林法则,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尽量多干掉敌人。负和博弈是最艰难的博弈,也是最精彩的博弈,往往从中能看到最精彩的策略。
所以在负和博弈中,策略的关键点是自身,这种博弈比较少见,但是非常有意思。
打架、战争、复仇就是典型的负和博弈。
但世界是复杂的,这三种博弈只是复杂动态世界的一个静态的剪影,不同的博弈类型往往还会相互转化,在不同的层次看同一场博弈,它的性质也会截然不同。
伴随着负和博弈的进行,随着博弈对手的出局,负和博弈最终往往就会演变成正和博弈;而正和博弈发展到极致,环境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博弈者的时候,也会演变成负和博弈。
除此之外,不同的博弈类型还会相互影响、交叉、包括、融合,错综复杂。世界就在这一片错综复杂的混沌中,不急不缓地驶向未来。
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基于未来判断,制定的方向。
无战略,不大成: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有了好的方法,有了好的策略,一个人就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产生较大的价值,从而小成。
小成,指的是在个人层面有所成就,有一份事业,养活自己和家人。而想要大成,即在社会层面有所成就,则必须要有清晰地战略选择。
因为一个人想要创造超出自身层面的价值,就必须借助趋势的力量,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雷军说过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谁都听过,谁都会说,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风口”二字,但其实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猪”,雷军的本意是把自己比喻为猪,提醒自己别骄傲,我能飞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风。而我相信,这头猪一定是一头已经小成的猪,没有小成的猪,即使被风吹上天,也会掉下来,风吹得越高,摔得越惨。
我有一个极好的战略模型,来自于曾鸣教授,即点、线、面、体。
就一个企业举例,我是一个点,我所在的部门是一条线,企业是一个面,而公司所处的行业则是一个体。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思考战略选择的框架,有了这样的框架,我就可以分析到我到底未来有没有好的发展:
- 行业(体):这个行业是否在持续成长?
- 企业(面):这家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什么地位?趋势如何?
- 部门(线):我所在的部门是否是企业的重点核心部门?是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 个人(点):我的能力能否胜任自己的岗位?哪些能力是我需要加强的?我在这个部门里是否足够重要?
通过这个框架,我就能很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发展,与行业发展、企业地位、部门影响力、个人能力都密切相关。“点”自身可以发展,但必须依附于一条“线”;“线”也可以发展,但必须依附于一个“面”;“面”也可以发展,但必须依附于一个“体”。
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在一个夕阳行业,待在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并处在一个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的部门里,而自己还累死累活地工作,渴望长远的发展。
就像处在下行的电梯中,却一心想要往上走。一个人,不可能打败趋势,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决定了趋势是你的东风,还是你的敌人。
什么是好战略:站在未来看现在
策略和战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这两个词也经常被混用)
策略重在当下环境的选择,战略重在未来趋势的方向,其本质都是分析自身和环境,做出优质选择,只是一个注重当下,一个关注未来。
如果要做出好的战略选择,必须超越当下的环境,进入未来,先判断未来的模样,再勾画一条整体环境从当下通往未来的路,而这条路上,就隐藏了种种机会。
举个例子,前几年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初露峥嵘,疯狂补贴市场,你就一定能判断出外卖市场在一两年内将会井喷,将会有大量的人习惯采用手机点外卖的方式解决餐饮问题。那么机会在哪里呢?随便列举3个很容易看到的未来:
- 一次性餐盒需求将大增,随之行业会出现细分,高端餐盒、定制餐盒、异型餐盒将会是不错的细分市场。
- 外卖送餐员的需求激增,将会出现基于不同城市的大量专业外卖配送公司,并增加大量基层岗位,前期人员紧张时期,薪资水平应该很不错。
- 外卖订单数量激增,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堂食订单的数量,一定会出现专门针对于外卖的餐饮企业,只有后厨,没有餐桌,将省下的房租、服务员、清洁成本返还给顾客,建立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这也是一批餐饮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只有站在未来看现在,才能制定好的战略。
典型的战略:差异化、聚焦、成本领先
完成战略方向的判断之后,决定了向哪个方向前进,后一步就是对资源的分配。资源是推动我们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了金钱资源、时间资源、精力资源、关系资源、注意力资源以及等等其他资源。
就我看来,资源的分配有3种典型的模式,也是营销战略领域里面著名的3种基本战略形式: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指的是与别人不一样,发展与众不同的能力。
差异化是进攻的战略,是相对弱者、后进者喜欢选择的战略,因为我的资源少,就必须剑走偏锋,避开主战场,从侧翼进攻,咬下一小块地盘。
举个例子,京东,电子商务就四个字:多快好省,产品多、物流快、产品好、价格低。淘宝天猫打的是多和省,那么京东打的就是快和好,抢占了电商市场一席之地。
聚焦战略
聚焦战略,指的是专注某一块领域,在这个领域超越别人。
聚焦是攻守兼备的战略,是中等规模、专业者喜欢选择的战略,我有一些资源,但并不多,无法支撑扩张发展,所以只能先将根据地打牢,然后徐徐图之,我就得先将自己的地盘经营得如铁桶一般,风吹不进,水泼不进。
举个例子,还是京东,电子商务市场太大,资源不足以支撑那么多产品,怎么办?先聚焦在3C数码产品,相机、台式机、笔记本、MP4、耳机、手机等,一方面这些产品市场假货横行,有痛点,另一方面又不怎么不占空间,建仓库和配送相对高效便宜。从而建立了3C数码这个根据地,然后再拓展到白色家电、电子产品、办公用品等等市场,再直到今天已然品类齐全。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指的是在现有的领域,达到效率最高、总成本最低,做到你不赚钱的情况下,我还赚钱。
成本领先是防守的战略,是强者、领导者喜欢选择的战略,我已经是老大了,下面的小弟一个个都想上位,怎么办?正面开战,硬碰硬,增加规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做到小弟做不到的高效和低价,用阳谋取胜。
举个例子,仍然是京东,相对于苏宁、国美这种电器类大卖场,我销售量比你大,拿的价格还比你低,品牌比你响,送货比你快,售后也比你好,门店的租金也不用付,公司还不盈利。你还怎么跟我打?京东在这个领域能够以全方位的成本优势扼制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同样的,理论是单纯简单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怎么用,还得靠自己。
眼界
什么是眼界?眼界就是观察的能力。
看不到,等于没有
最可怕的事不是不知道,也不是看不见,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看不见自己看不见。
人们常说要有视野、有格局、有气度,实质上就是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影响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济学里的基本概念——机会成本,我选择去做一件事情,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精力,还有因为这次选择所放弃的其他可能性,即机会成本。有没有看到一次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看到了怎么样的机会成本,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为什么眼界那么重要,还放在战略之上?那是因为眼界,决定了我对当下真实环境的理解是否深入,和对未来环境终局的判断是否准确。你看到的,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了产生的结果。
眼界的高度、角度、深度
我喜欢把眼界拆分为高度、角度、深度3个维度,高度决定看什么,角度决定怎么看,深度决定看多少。
眼界的高度:站在月球看地球
想象自己站在一个足球场的草地上,眼前看到的就是草地、跑道、观众席。站在1000米的高空,看到的是足球场和周边的建筑;站在10000米的高空,城市已经看不见细节,可以看到山川的起伏和远处的略有弧度的地平线;站在月球上,你看到的是整个地球。
眼界的高度,决定我看事物的层次,同样的选择,在不同的层次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就像选择工作,站在地面上,我看到是薪水高不高、福利好不好、工作轻不轻松;站在1000米的高度,我看到的是企业竞争力如何、职位发展如何、文化氛围怎么样;站在10000米,我看到的是符不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成长有多大帮助;站在月球上,我看到的是这份工作是否有意义、能否激发我的热情。
眼界的高度越高,看到的层次越多,就越能做出就长期而言好的选择。
还记得微信的开机画面么?从始至终就未曾变过,一个孤独的小人,站在月球看地球。
眼界的角度:多维度的视野
回忆自己上次去医院体检的经历,身高体重、验血验尿、肺功能、测血压、听心率、胸透等等,医院为了能尽量清楚地了解测试者的身体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这些信息相互佐证,最终拼凑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答案。
眼界的角度,决定我看事物的维度,看的维度越多,就越接近真实。举个例子,我昨天去一家火爆的连锁火锅店吃饭,发现服务员态度不好,从个人的维度能看到她的心情不好;从单店的维度能看到店长管理不到位;从管理维度能看到公司培训管理不到位;从市场维度能看到这家菜太好吃了,即使服务很差也愿意来;从领导维度来看,老板也不是非常在意服务体验,大概率给服务员的工资也不高,服务员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小细节,当眼界的角度丰富的时候,我就可以从一堆细节中,窥见事物的基本全貌。
查理·芒格的栅格思维模型据说有一百多种跨学科的工具,以种种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叹为观止。
眼界的深度:专业化能力
有一句禅语“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光站得高、视角多也不顶用,很多人都会,也容易锻炼。关键是还得看得足够深入,这才是专业活儿,金刚钻。
眼界的深度极难培养,它必须有专业素养和实际经验做支撑,甚至还得吃够足够多的教训,最终才能建立极其深入的理解。
举个例子,看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强不强?看他开除过多少人;看一个人的营销能力强不强?看他投过多少广告费。也就是说,眼界的深度是难以传授的,它是一种体验和感受,类似于美食的味道是不可传授的,只能在体验中“开悟”。
在眼界深度这个层次,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无法单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训练眼界的深度,只能在经验中、在学习中、在体验中逐渐开悟。
眼界如何培养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设计师,在一家设计事务所工作,苦于设计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询问老板,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他的回答我终身难忘——“多看,一但你的审美提高到了一个层次,设计的东西就不可能丑”,这句话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眼界也一样,多看,只有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多看有质量的思考成果、与不同领域里优秀的人沟通、习惯性地分析周边事物,眼界就会自然而然提升。
我相信广泛地涉猎优质的信息,是培养眼界从0到1的第一步,至于后面的从1到N,那是属于每个人自己探索的领域。
信念
什么是信念?信念是内心世界的支柱。
我有哪些信念?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一栋大楼,但它并不由钢筋、混凝土、砖块组成,而是由想法、假设、理念组成,有的清晰、坚固,有的模糊、脆弱。而信念就是这栋楼的支柱,坚固无比,支撑起了整栋建筑。
举个例子,有两个流传非常广泛的信念,男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流血不流泪”,女人常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天下男人都一样”。前者告诉男人要坚强,扛起责任;后者告诫女人要谨慎,别被欺骗。
类似的信念还有很多,就是这些信念,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背后就是很多的信念,如果我相信“这个世界坏人多,可能会被伤害,不值得相信”,那我肯定是一个生活圈子固定的人,不喜欢新鲜的事物,甚至去吃饭都去熟悉的餐馆;如果我相信“这个世界好人多,大都心怀善意,可以相信”,那我肯定是一个不介意认识新朋友的人,喜欢新鲜的事物,甚至喜欢探险。
停下来,找张白纸,花10分钟的时间,问问自己,我有哪些信念,把它们一条一条写下来。
力量来自内心
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说在企业里,如果一个员工在胜任工作的情况下,往往就会被晋升,直到他遇到一个搞不定的职位,最终导致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不称职的岗位。
在内心世界也相同,我们这栋内心世界的大楼,也会在这一生中,不停加入新的想法、假设、理念,直到底层信念的支柱无法支撑整栋大楼。最终导致的,就是内心的冲突、纠结、无力感、没有方向、不知为何而活。
所以,我把“信念”这个关键词放在最后,因为一但内心都开始动摇、不稳固,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堪一击。
就算我有好的方法,不错的策略,清晰的战略,宽广的眼界,但是我就是不想、不愿意、提不起精神、无法坚持,去做到、去完成、去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最终也只会放弃,并对自己失望。
真正的力量,持久的力量,喷薄而出的力量,它源于内心,源于内心深处的信念。
停下来,看看你写下的信念,其中有哪些信念,在曾经关键的时刻、迷失的时刻、痛苦的时刻,给予你力量?又有哪些信念,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信念之路
既然信念如此重要,自然而然,下个问题就是信念从何而来?我如何改变它?从而借助它的力量?
信念从何而来:身边人播下的种子
小时候,我是一张白纸,只有本能,没有信念。直到有一次,我蹒跚学步,跌倒了,痛,大哭,我开始知道,原来世界有时是危险的,得小心;然后妈妈抱起我,开始揉我红肿的小屁屁,我开始知道,妈妈是温暖的、可靠的、让人安心的,痛就找妈妈;妈妈还告诉我,你是男子汉,不要哭,要坚强,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我开始明白,我是男子汉,男子汉不可以哭,要坚强。
童年时期,我们从外界,从身边的人那里,得到了这些信念的种子。然后在往后人生中,我们通过自己体验到的、接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种种事物那里,汲取养分,加强这些信念,让它变得坚固。
所以我们经常说从小看老,也会发现人越老,越难改变。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有哪些片段从眼前的黑暗中闪过,它们,给我种下了哪些信念?对现在的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如何改变信念:踏上探索自我的旅程
内心世界非常神奇,它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变幻不定,可能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改变不了分毫,也可能轻轻一触即地动山摇;它难以捉摸,就像在闹市里蒙上双眼,你看不到前方的路,你不知为什么人流时而向前,时而向后。
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就像面对一团水蒸气,我看到了、知道了、触碰到了,甚至进入其中了,但却无从下手。但在这个世界里有个神奇的规则,你理解什么,它就越清晰,越能被掌控。理解一个概念的过程,就像它由一团雾气化成水,最后成为冰,从不可捉摸,变得可以被掌握。就比如你理解了“信念”这个概念,并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种种信念,这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带来改变。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信念。这是一个打引号的好,因为“万物有好有坏”这个信念本身就是一条“坏”的信念,这也是一个打引号的坏。我把这种“好”的信念叫做“正信”,即正面、正直、真正的信念。如果说“万物又好有坏”不是正信的话,那么“万物自有其特质”则是正信。
我们常说某某某的缺点是什么,某某某的优点是什么,但是真正有优点缺点之分么?难道不是外界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某项特质是优势还是劣势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是有太多人告诉我,这是我的缺点,那是我的优点,慢慢我也相信了这些话,以至于形成了某种坚固的信念,也升起种种情绪——高兴、骄傲、焦虑、失落,想强行去改变,却往往造成了种种纠结,陷入其中。
我无法严格定义正信,因为正信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起因,并不是一个结果。但从侧面说,正信是真实的,它看见事物的本质;正信是中立的,它从不评判对错;正信是开放的,它从不说只有自己是对的;正信是诚实的,它不回避也不隐瞒;正信是简单的,它从不把事情搞复杂;正信是圆融的,它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最后,诚实地面对自己,接受现在的自己,然后一点一点,改变自己。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要指望突然间,自己就改变了,慢慢来,把它当做一次探索自我的旅程,而这趟旅程本身就充满乐趣。
看看我写下的信念中,有哪些并非正信?它给我带来了哪些困扰?它是否有一个正信的版本?
我如何借助信念的力量
在你看见的、写下的信念下面,还有更加深入的领域,那里隐藏着更底层、更基础、更源头的信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
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如何看待自己?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更清晰的表达是,我的潜意识如何看待自己,而潜意识是没有语言的。
可以想象有两个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工作,每时每刻都待在一起,而其中一个我并不能说话,它如何看待另一个我。
简单来说,如果我经常迟到,它会认为我是一个不守时的人;如果我经常承诺,但又没有完成,它会认为我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如果我说从明天起每天跑步,但坚持没几天就放弃了,它会认为我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
那么,它会相信我么?它会支持我么?它会给我力量么?它只会在我背后低语——“那不是真的”、“很快就会放弃的”、“明天再说吧”。如果我的理智是硬币的正面,那么潜意识就是硬币的背面,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只有这一体两面的力量合二为一,彼此相信、支持,才能消解冲突、纠结,解放身心本来的力量。
怎么做?潜意识是非语言、不讲逻辑的,只能通过“训练”来改变,通过训练自己行动上的守时、守承诺、坚持,去告诉另一个自己,我是一个这样的人。从而达到“不自欺”的境界,建立彼此的信任。
通过对自己的训练,我们就能100%发挥自己的力量,将曾经在背后低语的阻力,化为共同前进的强大动力。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无数人无法做出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它又是如此重要。
如果我的回答是成为一个有钱人,那么这不是一个答案,因为有钱只是一个结果,它一定有更深层的理由。如果我连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那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只能庸庸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成为一个随大流的人。
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会做什么事情,最终决定了我能达成的结果,它是起因。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改变世界的人、一个过好生活的人、一个帮助他人的人、一个过得舒服的人,又或者一个活得自由的人?
每个人想成为的人都不一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想一想,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帮我,同样的,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贯穿始终。
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很奇怪,只要我一层一层问下去,很少有人能答上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爱丽丝来到了一个路口,她不知道往哪里走,于是他问路口的守卫“我该走哪条路?”,守卫问“你想去哪儿?”,爱丽丝说“我不知道去哪儿”,守卫回答道“如果你不知道去哪儿去,那么走哪条路都是错的”。当年这句话给我极大的震撼,如果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我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最终一定会后悔。
很庆幸的是,我们有找到这个问题答案的方法,前提条件是刚刚所说的,你都做过了:
翻到刚刚那张纸的背面,在第一行写下我想要什么,也许是钱、成功、幸福、和睦等等,自己不确定也没关系。
然后再第二行,写下第一行的原因,比如我为什么要成功,关键在于不要思考,内心闪现的是什么,就写下什么。
然后再下一行,继续写下跟深层的原因,重复如此。
写不下去了怎么办,这里有3个小窍门帮助你写下去:
- 大声朗读:从第一行大声往下读,看看自己有没有想脱口而出的东西,看看自己有没有特别的感受,它又代表了我想要什么?
- 自我对话: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想象另一个自己就坐在自己前面,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它会给自己什么呢?它的模样如何呢?想想,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
- 回忆童年: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过往,是哪些事让自己快乐,慢慢回想那些片段,到底是什么让我快乐,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到最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
我们从一个地方出发,遇见途中的风景,最终抵达终点。
过去已去,将来未来,唯有此刻,如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