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原文

Being-towards-death.

翻译

向死而生。

出处

《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解读

我们非常喜欢逃避死亡,也不愿意讨论死亡,甚至把死亡当做某种禁忌。

海德格尔认为,“死”是一个过程,我们每分每秒,都在这个过程之中,“亡”则指的是这个过程的结束。

我相信,生命就像一个沙漏,它的本质并非是我们已经活过了多少天,而是我们离死亡还有多远。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途,那么死亡就是一个方向,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在死亡之中。

生与死交织在一起,未知死,焉知生?

我们经常说活出真正的自己,那么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自己”?只有在极限情景(limit situation)下,才能忘掉外在的一切,才能从日常的琐碎中脱离出来,真正面对自己。而“死亡”,就是一个绝佳的检验器。

当我们如此接近死亡,清楚地到自己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我们才会珍惜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才会尽可能地燃烧自己,在死亡的过程中,体验生命之美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总结

面对死亡,让生命发光。

拓展阅读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抓住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凡响!

《死亡诗社》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

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病隙碎笔》史铁生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