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原文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翻译

率领部队作战,不为了个人的名利;

率领部队撤退,不考虑个人的罪责;

只是为了保护人民,并符合君主的利益;

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出处

《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解读

一个好的将军,要符合4条规范:

  • 进不求名:心态放正,抛却心中的杂念,对团队负责,不被私欲所裹挟。
  • 退不避罪: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对的事情,不被情绪所控制。
  • 唯民是保:不忘初心,始终牢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至于走上邪路。
  • 利合于主:符合大局,清晰自己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并不断调整,不至于逆势而行。

符合了这4条,一个将军就能在战场上,胸怀天下,无私无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勇于进退,敢于负责,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坚决按战争的规律决定自己的行动,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纵览全局,根据实际情况进退攻防,把战争逐步引向胜利。

反之,如果一个将军胸无大志、利欲熏心、患得患失,那就难免败亡。就像《三国演义》中,曹操评论袁绍: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而袁绍的结局,则是因为自己的私事,错失了出兵进攻曹操的良机,同时又不肯采纳谋臣的建议,以至于在官渡之战一役被曹操击败,后来他日日懊悔、悲愤,无法接受现实,以至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吐血而死。

总结

无我。

拓展阅读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篇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原文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翻译 善于打仗的将领,靠的是把握全局态势、创造有利形势,而不是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