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
所有的事物,都有根本和末梢,都有开始和结束。
知道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就基本切合做人做事的原则了。
出处
《大学》,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解读
一切事物,都遵循世界上最基本的法则。
- 因果律原则:即任意状态都是其之前状态积累的结果,即任何事物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
- 复杂性原则: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会在系统内持续反馈的过程中,逐渐放大,最终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即因果在时间上的非线性关系。
- 不平衡原则:即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也被称为20/80法则,内涵是大部分结果由关键少数因素造成,即因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线性关系。
而把握了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就能看清一件事物在时间中发展的进程,知道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于是就可以在最恰当的时机,抓住最关键因素,对最终的结果施加影响。
一方面,抓住根本,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另一方面,循序渐进,达到水滴石穿的作用。
突然发现,这四两拨千斤的杠杆、这水滴石穿的力量,就是时间。
世界仍然是公平的,它给予了每个人同样的时间,世界也是冷酷的,人只有失去了时间,才知道时间真正的价值。
总结
时间,是最好的工具。
拓展阅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愚人对于已经成功的事为什么成功也弄不明白,而智者对于未曾发生之事就能够预见到其结局。)
《商君书·更法》
人们从不知道真理是那么的接近,
白隐慧鹤(Hakuin Ekaku)
却总是千里迢迢去寻找,多么可惜啊!
他们就像是身在水中的人,
却因口渴而苦苦哀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所谓仁不仁义,它把万物都当做祭坛上用稻草扎的狗,都是一样公平的。)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