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
知道心安于何处、知道安住于自己的本位,内心才能真正安定;
内心安定,才能不胡思乱想,内心清净;
内心清净,才能不急不躁,不受外界影响,安然自处;
安然自处,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思考得深入,想得周全。
想得周全,才能够有所成长和收获。
出处
《大学》,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解读
有收获,是因为思考得深入;
思考得深入,是因为不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受到外界的影响,是因为内心专一没有杂念;
内心专一没有杂念,是因为内心是安定的;
内心是安定的,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心应该安在何处,更是因为无论我处在怎样的位置,我都能把心安在其中。
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应该安定于何处,并在同时欣然接纳现实,用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然后其他的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发生。
总结
心安何处?
拓展阅读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经》中说:“叽叽喳喳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边的树林中。”
《礼记·大学》
孔子于是说:“对于应居之地,连黄鸟都知道自己应该待的地方,何以人还不如一只鸟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