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

学习的目的,在于点亮内心本来就有的光明,在于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在于安住于自己的本位。

出处

《大学》,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解读

真正的学习,是点亮自己的内心,发挥生而为人的良知,激发本来就有的天赋。

真正的学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通过不断的实践,为人民创造价值,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真正的学习,是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接纳这个位置应有的责任,愿意并坚持承担这份责任,做对的事。

总结

点亮自己,推动进步,担负责任,做对的事。
成己达人。

拓展阅读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古时每二十五家称为一闾,每闾中设有一间塾校,每五百家称为一党,每党中设有一间庠校,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称为一遂,每遂中设有一间序校,在国家都城内设有大学。

因此,学子得从幼童时期开始进入塾校,每隔一年接受一次乡遂大夫的考核,第一年考察他读经断句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察他是否专心学业,和同学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他能否广泛地学习并亲敬老师,第七年考察他谈论学问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通过七年的学习和考核,可称为学业小成,到了第九年再考察他能否触类旁通,临事不惑,又能不违师道,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学业大成。学业大成者就可以担任起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政教职责。

这就是“大学之道”。

《学记》

In every person there is a sun. Just let them shine.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苏格拉底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