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

原文

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

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翻译

十多米高的城墙,就连最擅长跳跃的楼季也无法越过,因为它很陡峭。

上千米高的大山,即使是瘸腿的母羊也能爬上去吃草,因为它很平缓。

出处

《韩非子》五蠹篇,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当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著作《孤愤》、《五蠹》,说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为了得到韩非一人,不惜兴重兵攻打韩国,终于迫使韩王不得不遣韩非入秦。其思想指导秦始皇统一六国 ,影响深远。

解读

韩非子的本意,是说明阻止人的,不是绝对的高度,而是相对的坡度,来告诫国君要像竖起一座城墙一样,建立法律的威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唯有这样才能控制人民的行为。

不仅如此,我还觉得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一面,即人对于快速的变化是敏感的,但对于缓慢的变化是迟钝的,哪怕后者比前者变化的程度要大得多。

即真正影响人的,不是总体变化程度的绝对值,而是一定时间内变化程度的相对值。

所以,想要改变别人,就要利用人对于快速变化的敏感,用霹雳手段,一下子就到位,如同撞上十米高的城墙。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就要利用人对于缓慢变化的迟钝,小步快跑,点滴积累,如同爬上千米的高山。

总结

对外,霹雳手段,一步到位。
对内,小步快跑,点滴积累。

拓展阅读

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韩非子》五蠹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
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
“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孙子兵法》势篇

故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

人类对于一段经历的总体体验,取决于他对这段经历中两个关键点的体验感受平均值,这两个关键点分别是感受最强烈的瞬间(峰值),和重点瞬间的感受(终点)。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里,过一段时间后,把两只手一起放入温水里,刚开始放入热水的手,会感觉冷,刚开始放入冷水的手,会感觉热。

人对温度的感觉是相对的。

《八年级物理课本(上册)》人教版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