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称为「我」或「我的」

原文

Every particle of the body, every process of the mind is in a state of constant flux. there is nothing that remains beyond a single moment no hard core to which one can cling nothing that one can call "I" or "mine". This I is really just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 that are always changing.

Any effort to hold on to something, saying "This is I, this is me, this is mine" is bound to make one unhappy, because sooner or later this something to which one clings passes away, or else this I pass away. Attachment to what is impermanent, transitory, illusory, and beyond one's control is suffering, duhkha. We understand all this not because someone tells us it is so, but because we experience it within, by observing sensationgs within the body.

翻译

身体的每一微粒,思维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持续变迁的状态。没有事物可以存留多过一刻,没有核心可以紧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称为「我」或「我的」。这个「我」事实上只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之组合罢了。

任何努力去抓住某些东西,说:「这是我,这是我的」,将注定让一个人不快乐,因为这被依附的东西迟早会消失,或者这个「我」会消失。依附于非永久、短暂的、虚幻的,以及超越个人控制的事物是让人痛苦的,苦谛。我们懂得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有人告诉我们,而是因为我们通过觉察身体内部的感觉来体验它。

出处

《佛陀和他的教导(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中的“Moral conduct, Concentration, Wisdom - S. N. Goenka(品行、专注、智慧 - 葛印卡)”篇。
葛印卡(Satya Narayan Goenka,1924-2013)是一位内观静坐(Vipassanā)老师,于1969年开始移居印度传授内观法门,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印度、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日本、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尼泊尔…)都有教授葛印卡内观静坐课程的中心。

葛印卡老师所传授之技巧,追源溯始,体现出佛陀时代的传统。佛陀的教导从来不涉及宗教派系,他教的是正法:解脱之道,是普遍性的。同样地,葛印卡老师所遵照的传统,绝无宗派之分。因此他教导的方法,深刻吸引了任何背景的人士,包括任何宗教,或无宗教信仰,及来自世界各地任何一处的人。全世界每年有100000多人参加葛印卡内观静坐课程学习。
这个传承的标准禅修课,是为期十天的住宿课程。参与的学员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课程场地,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他们相互之间须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静默。

解读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认为生命是苦的,于是寻求灭苦的方法,数十年辗转印度各地求法,包括克制情欲的苦行、集中意志的瑜伽,将各个派别的方法都修行到最高的境界,但仍然不觉得找到了从根本上灭苦的方法。

于是,他舍弃了这些派别的方法,在菩提树下坐定,决心发誓不找到答案,就不离开。终于,到了第三天,它抬头仰望,看到天上的星辰,于是大彻大悟。

他觉悟到,生命是苦的,苦的原因是我们错误地把身体、感受、记忆、思维、意识(色受想行识)当做是我(我执),于是就会产生贪爱、厌恶、无知(贪嗔痴),做出种种不好的行为(造业),这些行动分为三类,身体的行动、口头的语言、内心的意念(身业、语业、意业),这些不好的行为造成了痛苦(烦恼),为了解除烦恼,就要进行三种修炼,持戒、修禅、修慧(戒定慧)。

  • 通过持戒,在行为上养成好习惯,用外界的约束,避免错误的行为,解除烦恼。
  • 通过修禅,在心中保持平静专一,用内心的安宁,避免错误的行为,解除烦恼。
  • 通过修慧,觉悟世界无常的本质,用观念的转变,避免错误的行为,解除烦恼。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罗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本段所讲的,就是无常的概念,无常讲的是,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

但是,只有通过修行,真实地体验到无常,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人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知道道理,并无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原始的佛教。
它不像亚伯拉罕诸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那么虔信,只指给你一条路。
也不像后世大乘佛教那么高远,不像禅宗那么玄乎,更不像密宗那样混杂。
它单纯朴实,只为寻求解脱。

总结

修行。

拓展阅读

佛的目的是什么?
灭苦,断除烦恼。

佛觉悟到什么?
法,巴利语dhamma,是关于生命的真理。
佛教叫做圣谛(ariyasacca),圣,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的;谛,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法包含什么?
苦圣谛:人执着于身心,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如“疾病”。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如“病因”。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如“病愈”。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如“治病的方法”。

佛教的本意是什么?
佛教,巴利语为Buddha-sàsana。
Buddha即佛陀,这是古印度语的音译,现在读音近似为“布特”,意思是觉者,即觉悟了世间、人生真理的人。
Sàsana意思是教导、教法、教诲。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导,或者说是觉悟者的教导。

佛教由什么的组成?
佛:佛陀(Buddha),如“觉悟者、老师、医生、指路人、船师”。
法:佛法(Dhamma),如“觉悟者的教导、知识、医药、道路、船”。
僧:僧团(Saïgha),如“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学生、病人、旅者、渡河人”。

《你认识佛教么?》个人笔记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头未至枕,廓然得悟

原文 尔时,大迦葉选得千人,除去阿难,尽皆阿罗汉。 ... 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原文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Form does not differ fromemptiness; emptiness ...

如愚见指月, 观指不观月

原文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执著二种生, 了知则远离。无始习所熏, 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 境相悉无有。 如愚 ...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原文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鸠摩罗什 译 翻译 如果认同一切是空,那么对于一个人而言,他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