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我听到钟响的声音,
没有钟,
也没有我,
只有响声。
出处
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解读
当我听到钟声的那一瞬间,我只是专注于钟声,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期待。
“我”的概念消散了,“钟”的概念也消散了,“我”与“钟”的边界也自然消失了。
在此刻,它们既没有继续对立,也没有融合统一,只是都沉寂了。
对于我而言,这个状态只能保持短短一瞬间。
也许对于觉悟者,则是通过锻炼,自然而然就活出这种状态,从而让生命圆融无碍,圆融是因为消解了对立,而无碍则是因为没有的边界。
总结
当“我”消散时,一切都圆融无碍。
拓展阅读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
“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楞严经》
因钟声。
《五灯全书》
楚山琦便问:子还闻么。
师曰闻。
琦曰。你道说个甚么。
师作钟声。
琦曰。只如钟声未发已前。响在何处。
师曰。未发已前。
琦曰。钟声绝后。响归何处。
师曰。锺声绝后。
琦曰。耳是根。响是尘。知响者是甚么。
师曰。非心不响。非响不心。
琦曰。心岂有响乎。
师曰。心虽非响。响处分明。
琦曰。无响之时。心在何处。
师曰。心体湛然。不逐响生。不随响灭。盖繇两耳虚通。是以应用无碍。
琦曰。子说道理耶。
师曰。不说可乎。
琦便打。师礼拜。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杂阿含经》
生灭灭已,乃名涅盘。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般涅槃经》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指月录》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