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翻译
人生有限,学识无限,我发现追逐外物真的很困难,倚靠本性去感受就相对容易。
远离尘嚣,细品文义,才明白文章果真能承载心意,我的心意就寄托在这本书里。
出处
《文心雕龙》序志篇结尾,刘勰(约公元467~532),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解读
《文心雕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书,如果你读过,就会发现它通篇布局庄严、结构均称、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犹如一座严密整齐又不失典雅的中式建筑。
漫步于这座殿堂之中,亭台楼阁皆有因由,门扉转角皆有妙处。在中国古代的著作中,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书,其完整性和逻辑性让我叹服。
如果你对文字有些许兴趣,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当我翻到这本书的末尾,读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这句话时,便对这个人、这本书生出了无限的好奇,他为何在末尾写下这句话,以及当他写下这句话时,到底怀揣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于是我去查了查作者的生平:
刘勰出身贫寒庶族,7岁梦到天上布满锦绣彩云,登而采之。
8岁丧父,21岁丧母,守孝3年,来到京师,因生计所困,入南京定林寺,并未出家,师从高僧僧祐(与梁武帝关系密切,常为皇家讲学),整理寺院典籍,阅读各类文献,协助校经编目。
32岁,梦到持礼器随孔子南行,下定决心“立言”,始撰《文心雕龙》,五年乃成。后背负书稿,拦车献书,得到当时文坛领袖、身居高官的沈约的评价赞赏,获得推荐。
37岁,步入仕途,历任奉朝请、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记室、车骑将军夏侯详仓曹参军。41岁时,任太末令,颇有清名。46岁时,任威将军南康王箫绩记室、兼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
48岁,沈约逝世。52岁时,迁步兵校尉,仍兼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53岁时,僧祐逝世,次年,梁武帝“发宏誓心,受菩萨戒”,成为一名帝王僧者。同年,刘勰接到诏令,回定林寺编纂经藏,仕途生涯就此终结。
55岁,纂经完成,烧发自誓,皈依佛门,佛号慧地。
63岁,昭明太子萧统逝世。
64岁,逝世。
需要说明的是,他所在的南北朝,是一个等级森严,被世家门阀所把握的社会,言必称出自哪里哪家,庶族没有出头之日,他出身贫寒庶族,之所以写《文心雕龙》,除了自身理想之外,也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很明显,他想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赏识,步入仕途。
他成功了,也失败了,成功是因为他的确用这本书,敲开了仕途的大门,失败是因为即使他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也仍然被帝王看做为一个文人,一道诏令便敲碎了他的仕途之梦。
这是一个圆梦与梦碎的故事。
当他写下「文果载心,余心有寄」这句最后的赞语时,我相信他是骄傲且欣慰的,他一定确信,如果没有他,这个世界上绝不可能会有同样的作品出现,而这样的作品,也一定能帮助他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他被一纸诏令斩断前路,回到起点,重新翻开《文心雕龙》,看到这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时,也许有一些感慨,感慨这一路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起点;也许有一些庆幸,庆幸自己还是有所寄托,并非一无所获。
出发、找寻、收获、失去,人生也许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命运。但是当人经历了这一整个轮回后,总会剩下那么一点难以磨灭的东西,哪怕以命运之伟力也无法磨灭殆尽,我想这些东西,就是人生的尊严与意义。
而自由,也就存在于这里。
总结
余心有寄。
拓展阅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庄子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文心雕龙·序志》刘勰
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文心雕龙·序志》刘勰
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