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虽然对其弊端了如指掌,也尽全力去规避,刻意学会忍受与放弃。
可在内心深处,仍然隐藏着一丝骄傲,为有能力打造一件完美的作品而隐隐自豪。
我习惯以打磨作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重要的事,说好听是匠人精神,说得不好听是效率低下,所以,忙碌是我的常态。
而近几个月,可能是我所经历的最忙碌的日子,四处奔波,各种事务如潮水般涌来,再加上《艾尔登法环》发售,总想着抽空玩一把,情况就更雪上加霜了。
这让我再次反思,到底什么是完美。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完美的反义词是不完美。
我清楚追求完美的代价,就是效率低下,一件事情,做到80分要用1分力,做到90分要用2分力,那么做到100分则需要10分力。
虽然说完成大于完美,但我仍然把做到100分视为一种成就,把做到90分视为一种遗憾,把只做到80分视为一种耻辱。
在我眼中,完美是一把标尺,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有一个刻度。内心告诉我应该竭尽全力,去达到那个最大的刻度,理智则告诉我量力而行,千万别上头。
可是如今,重新审视完美这个概念,我看到完美的另一面:脆弱、停滞、孤立,完美本身并不不完美。
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一颗剔透的水晶、一盏纤细的酒杯,观之甚美,触之即碎。
现在,我认为完美的反义词是粗粝,是原材料未经打磨的状态。
当一件事物被打磨到极致完美,常常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或者说任何发展都是对完美的破坏。
就像在商业社会里,完美地契合于某个市场环境的企业,往往由于过于深度嵌入其中,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就迅速消亡。
前些年,商学院里最常见到的案例,柯达、诺基亚和雅虎的消亡史,它们太过于完美地契合于那个时代,过于留恋那个黄金的时代,眼睁睁看着新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
统治旧时代的巨头,在新时代却无法立锥。
抽象来说,极致的完美,就像数学中的过拟合,在一个小的数据集里表现极好,但在扩大化的数据集里表现极差。
此时此刻的最优解,极有可能是更广阔时空里的极差解。
粗粝,是一种更高级的完美。
聊到这里,我想起《三体》里的一段小故事:罗辑在冥王星建立了一间地球文明博物馆,准备把重要的信息在这里保存下来,时限是一亿年,经过一番研究,他们得出了保存信息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把字刻在石头上。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我们有极度发达的储存信息的介质,纸张、磁带、软盘、光盘、磁碟、闪存,可在一亿年的尺度下,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有效保存信息的方式居然如此“原始”。
「真正的力量在时间手里,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
完美主义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无谓的匠人精神所导致的效率低下,而在于沉醉此时此刻的完美,却未曾想到此时此刻的完美,对未来可能是灾难;更在于看不到时间这位最伟大的魔法师就在身旁,而唯有祂才能酿造出绝品的美味。
基于此,我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战略型完美主义者”和“战术型完美主义者”,或者“长期完美主义者”和“短期完美主义者”。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评价完美的时空尺度,在于是否将时间这个关键的因子纳入其中。
一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需要着眼于更广阔的时空,而非一时一地,是让现在创造的东西,能够尽可能增援未来,并相信那个未来的自己,比现在更有智慧。
与其精疲力竭地,为未来设下重重障碍,不如活得粗粝一点、简单一点、随意一点,不再试图去构建一个不可能的完美宫殿,而是养育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花园。
前者是苦役,后者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