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翻译
世上有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是自己不能治的了;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方子可以使用。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这样,就是自己走入了歧途!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孙思邈(541~682年),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编纂成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解读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最开始,学到了一点点东西,我们都很天真,以为自己可以纵横天下。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直到接触到了现实,降下云端,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
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觉得自己懂得多,于是评头论足,一事无成;而真正有所理解的人,才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局限,于是愈加努力,合纵连横。
其实,纯粹理念的世界,即使再复杂,也是简单的;而纷纭的现实世界,即便是再简单,也复杂无常。
前者如剔透的水晶球,单调且脆弱;后者如浑浊的烂泥潭,混乱却富有生机。
而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活在理念的世界里,试图把一切复杂简单化;甚至于,妄图只透过自己单纯天真的理念世界,就去改造纷纭复杂的现实。迷茫、挫折、痛苦,由此而产生。
就像试图用清水洗净淤泥,却只得到了更大片的淤泥。
我们喜欢把这样的人,叫做理想主义者。可是,那些没有看清现实,却叫嚷着要改变现实的人,只能称得上是愚人;而只有真正看清现实之后,仍然选择要改变现实的人,才配得上理想主义者的称号。
像孙思邈这样的一代大医,告诫我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如果我们想要掌握医道,一要「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二要「极」,要探索到最源头地方;三要「精」,要聚焦在对的方向和突破点;四要「勤」,要努力奋斗。
而要把握现实,我相信也是如此。
总结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拓展阅读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孙思邈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孙思邈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