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参啊!一个核心贯穿了我的所有原理原则。」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原理原则,尽在忠、恕这两个字里了。」
出处
《论语》里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解读
在我的理解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如果曾子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忠」和「恕」则是它的两面。
「仁」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这种爱与关怀,表现在对上就是「忠」,本意是尽己之心;表现在对下就是「恕」,本意是推己及人。
如果说得更简单,「忠」就是责任心(Responsibility),「恕」就是同理心(Empathy)。
缺乏责任心,我们就没有办法形成纵向的层级组织;缺乏同理心,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横向的协同合作。如此一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形成复杂且高效的组织,也就没有办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
所以,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儒家文化作为内核,我们才有能力建立起如此庞大复杂的组织,覆盖如此广袤的土地。
从另一方面来看,把「忠」推到极致,就是「胸怀天下」的责任心;把「恕」推到极致,就是「博爱众生」的同理心。
似乎,同时把这两者推到极致的,我们就称之为「圣人」。
总结
责任心、同理心。
拓展阅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论语》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论语》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
颜渊问仁。
《论语》颜渊篇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
《论语》颜渊篇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