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弓匠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
翻译
制弓的匠人,加工筋角;划船的师父,掌握渔船;建屋的木匠,刨削木头;有智慧的人,调整身心。
就像巨大的石头,风吹不动,有智慧的人非常稳重,无论是毁谤还是赞誉,都不会受到影响。
就像极深的潭水,干净明澈,有智慧的人听闻道理,心里清净单纯,无比快乐安然。
出处
《法句譬喻经》,西晋法炬、法立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集录法句经之偈约三分之二,加上譬喻故事而成。与出曜经同为因缘譬喻故事。本经自无常品至吉祥品共分三十九品,每品载录一则以上乃至五、六则之譬喻故事,并列举法句经之若干偈颂以解说其因缘。
解读
这首偈语,出自书中的一则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无比聪明的人,立志要了解天下所有的知识,掌握世界上所有的技术。于是周游列国,向所有自己见到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学习,经过多年奋发学习,自以为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下第一。
然后,就遇见了佛陀,佛陀就告诉他,你以为你已经了解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技术,但它们都是外在的东西,并非关于生命的真理,就算你懂得制作最好的弓箭,能在激流中划船穿行,能够建造恢弘的宫殿,可是,你了解你自己么?你懂得修行己身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不错的小故事,因为对于当代的我们而言,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单独的个体,已经彻底失去了「内与外」的平衡。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多层包裹的世界,被物质所诱惑,被恐惧所驱使,被信息所蒙蔽,被社群所裹挟。我们的心被接连不断地触碰,在永不停歇地弹跳,追寻自己为自己所编制的幻影。
飞驰不止,永不停歇。
我们一切都做了,但仅仅只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回头看看自己。
佛教有禅修,道教有打坐,儒家有静坐,基督教有僻静,伊斯兰教有静修,现代的我们也有冥想。
停下来,定下来,静下来,听听自己,看看自己,感受自己。站在生命之河边,看那不断奔流的水;坐在生命之树下,听那徐徐飘落的叶;投入生命之渊里,感受那安宁流溢的源泉。
总结
调心。
拓展阅读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
《法句譬喻经》
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常者皆尽,高者必堕,
《法句譬喻经》
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法句譬喻经》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法句譬喻经》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
《法句譬喻经》
从正解脱,寂然归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法句譬喻经》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
《法句经》
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
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摴蒱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
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谁能及者?」试游诸国摧伏抵对,奋名四海技术冲天,然后载功竹帛垂勋百代。
于是游行往至一国,入市观视见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飞作弓调快,买者诤前即自念曰:「少来所学自以具足,邂逅自轻不学作弓,若彼斗技吾则不如矣,当从受学耳。」遂从弓师求为弟子,尽心受学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逾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
去之一国当渡江水,有一船师用船若飞,回旋上下便疾无双,复自念曰:「吾技虽多未曾习船,虽为贱术其于不知宜当学之万技悉备。」遂从船师愿为弟子,供奉尽敬竭力劳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顺,御船回旋乃逾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
复至一国国王宫殿天下无双,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尔,自隐游来偶不学之,若与竞术必不胜矣,且当复学意乃足耳。」遂求殿匠愿为弟子,尽心供养执持斤斧,月日之间具解尺寸方圆规知,雕文刻镂木事尽知,天才明朗事辄胜师,布施所有辞师而去。
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国,命敌捔技独言只步无敢应者,心自贡高曰:「天地之间谁有胜我者。」
佛在祇洹遥见此人应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门,拄杖持钵在前而来。梵志由来国无道法,未见沙门怪是何人,须至当问须臾来到,梵志问曰:「百王之则未见君辈,衣裳制度无有此服,宗庙异物不见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门答曰:「吾调身人也。」复问:「何谓调身?」于是沙门因其所习而说偈言:
弓匠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
《法句譬喻经》本偈语之前的故事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